设为首页收藏本站Access中国

Office中国论坛/Access中国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4560|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古代史上的七大谎言(转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2-15 20:42: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 汉武帝打匈奴是造成汉朝衰亡的主要原因?
     汉武帝出兵反击匈奴,战争延续有半个多世纪,这过程中自然造成了大量财富的损失以及大量生命的丧失。所以后世的史官都把汉武帝反击匈奴当做是一件虚耗民力的龌龊事,也成为了后世无数封建王朝苟且偷安对外族妥协求和的口实。汉武帝打匈奴真的是十恶不赦吗?我们且不说从长远看,汉朝的反击战基本解除了匈奴对于汉朝边境的威胁,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安全的边境环境,更为大片国土的开发和生产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我们只从当时的情况看,汉朝所谓户口减半民生凋敝的政策,是出现在汉武帝执政的末期,而在汉武帝时代,汉匈双方最大规模的会战是发生在汉武帝中后期的漠北会战,而当时的汉朝,无论是国家的生产能力还是战争支持能力都依然走在平稳的轨道上。漠北之战后,汉匈双方有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而这段时间,恰恰是汉武帝追求长生之术大兴土木的十多年。汉朝的国力在这十多年相对和平的环境中遭到了虚耗,汉武帝末期,面对恢复了些许元气的匈奴,李广利的汉军三次败北,虽然使匈奴也同样遭到惨重的打击,却也无力进一步扩大胜果。从根本上说,这种情况正是汉朝当时国力下降所致。漠北之战后,汉武帝滥用民力,大肆追求享乐,错过了汉朝恢复生产与进行战争储备的最好时期。这才是造成晚期汉朝国力衰亡的根本原因。打匈奴并不是错误的,汉武帝的错误在于缺少合理的控制战争规模的政策,以及内外政策执行的失调,加上他本人的好大喜功。才使其执政后期汉朝边境形势一度重新被动。后世的许多朝代正因为无法清楚的认识这一点,仅仅追求片刻和平的环境,反而为最后的亡国埋下了种子。依然还是那句话,好战亡,忘战同样必亡。      

2, 关羽是中国的武圣人?

     中国人一向有“文圣孔子武圣关羽”之说,大学的时候看电视剧《关汉卿》,蒙古官员和礼霍孙的卧室里居然还摆着关公的灵位,足见这位三国武将在游牧民族中的威望。不过当时想:仅仅因为一个“忠”字,就把一位内战英雄当做圣贤来崇拜,这足够是一件悲哀的事。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千百年来,中国老百姓最为崇拜的武将只有一个---岳飞。两宋以前,能够享受到修建庙宇待遇的武将很多,如东汉的马援,南朝的檀道济,唐朝的李靖,尉迟公等,根据各类史料的记载,这一连串流光益彩的名单里并没有关二爷的位置。而在两宋以后,岳飞更成为了千百万中国人心中共同崇敬的战神。大江南北的岳王庙从来都是香火不断。金庸老先生笔下的《射雕》才是对中国人武神形象的真实写照。遗憾的是,这样一位英雄人物却被满清统治者抹杀掉了历史,从顺治年间开始,大规模的拆毁岳王庙更换关公庙的行为遍及了大江南北,清朝统治者巧妙的以一个“忠”字偷换了概念,以关羽取代了岳飞的位置,更试图以此抹掉中华民族骨髓里澎湃不息的尚武精神。岳王庙的香火如他们所愿渐渐的冷清了,然而满清却并未因此摆脱覆灭的命运,中山先生的振臂一呼终将这个王朝推向了灭亡的深渊。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忘记民族英雄的历史更意味着对于民族精神的背叛。当某些所谓的“教育专家”鼓吹着把岳飞从民族英雄行列里删除的时候,对比三百多年华夏大地上的拆庙运动,我们所感受到的依然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悲凉,当岳公已不再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当满江红的岁月被人为埋进肮脏的黄沙,这样的民族又谈何进步与崛起可言?欣慰的是,岳飞并没有跳梁小丑的恶意污蔑而渐渐的远去,他依然活在我们的心中,每一位在心灵深处为他燃一柱清香的中国人,也同样燃起了我们这个民族不死的精魂。      


3, 唐朝皇室是胡化的?

     这个观点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历史学界颇为流行,即唐王朝是一个胡化的王朝,得出此结论的依据大体有如下原由:其一是唐朝王室的胡化血统,其二则是由于唐朝社会的胡化风气,比如在唐朝多有胡人为官,并且玩胡食跳胡舞都成为了流行的“时尚”。其实这些说法都是停留在一种可笑的表层上,首先是唐王朝的血统问题,众所周知,李世民的母亲独孤皇后以及李世民的妻子长孙皇后都是鲜卑人,但是在中国,判断一个家族的血统,其主要依据是父系的血脉而不是母系的血脉。李家从南北朝末期开始,就是北周著名的汉族武将家族,他的汉族血统是不容质疑的。而至于唐朝社会的胡化风气,我们可以将其看做是一种文化大融合时代的特殊现象,但是以此证明唐王朝胡化显然是可笑的。判断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首先是看其主流的文化精神,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置疑,而唐王朝也将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推到了又一个高峰时期,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放精神与包容精神发挥到极致的结果。外来的文明进入中华,其结果是被中华文明所包容,却并非是同化了中华文明。唐朝开科举,重诗书,中华的传统文明在唐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延续,无论是经史典籍还是诗词歌赋都在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功绩。而中国的传统宗教道教,也是在唐朝时期勃兴,经过了百多年的佛道之争后,终于在宋朝占据了主流的宗教地位,而外来的佛教文明也在儒家文明的改造和包容下,形成了其不同于传统佛教的典型支派。今天许多人一个劲的叫喊着唐朝的“胡化”,却恰恰是对中华文明包容精神的最大曲解,对于走向新科技时代的中华文明来说,只有这种不死的文明传统,才是中华民族重新步入黄金盛世的思想保证。
     
4,倭寇带来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近来史学界流行翻案风,抗战的硝烟仅仅消停了半个多世纪,某些人甚至就开始了给“倭寇”平反的风潮。甚至鼓吹倭寇给中国带来了资本主义萌芽,倭寇的产生是当时中国政府严格进行海禁的结果,这实在是一种主次不分的胡说八道。海禁并非开始于明朝,片扳不能下海的禁令是从元朝开始的。自元朝末期以来,由于日本倭寇的频繁侵扰,导致原本横穿亚非的海上丝绸之路遭到了严重的阻隔。严重打击了中国海运贸易的发展。海禁并非是倭寇产生的原因,恰恰是倭寇祸乱的结果。从元朝末年以来至明朝嘉靖时代的200年倭患,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东南地带遭到了野蛮的侵略,无数城市被毁,百万多人口被掳掠,经济损失极其惨重,如果这些都可以被看做“资本主义萌芽”,那么我们真的怀疑提出此观点人的智商。明朝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恰恰是在隆庆年以后倭患基本肃清后,中国的海外贸易蓬勃发展,商品经济极度发达,甚至产生了特殊的海商贸易集团。如果不是因为倭寇的横行,按照自然的经济发展规律,这一系列的变革或许要提早发生,又怎能将此功绩归结到倭寇的身上去?倭寇之乱的横行,从外部原因上说,是由于日本人的野蛮侵略,从内部原因上讲,自朱元璋开始,明朝政府始终把防御北方当做国家的战略重点,对于沿海的防御始终是以消极防御为主,这也滋生了倭寇集团的猖獗。而且明朝统治者是把重农作为立国的策略,国家对于海洋利益的漠视也使倭寇成为了尾大不掉之势,但是这一切都不能成为给倭寇翻案的理由。      

5, 明朝抗倭援朝战争是造成其灭亡的原因?

     这种说法多见于清朝人的笔记,其大体依据主要是明朝在抗倭援朝战争中损失了大批精锐,导致了满洲的崛起并最终灭亡。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也影响了中国史家对于这场战争的评判,即使是在日本人自己编写的史记中,对于抗倭援朝兵力损失数的对比也与清朝人自己的记录有很大的出入,比如著名的平壤之战,清朝人的记录仅仅是消灭日军一千多人,而日本的各类 记录里统一的数字则是日军减员万人以上。这不能不说是清朝史官贬低明朝的心态在作祟。抗倭援朝战争,于日本的目标而言,他们是想以朝鲜为跳板进而灭亡中国,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场早打比晚打要好的战争。只有将倭寇的野心扼杀在摇篮里,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护国土的安全。明朝在整个抗倭援朝战争里动用的兵力总数远不及日军,大部分的战役甚至堡垒攻坚战都是在以少打多的情况下完成的。而战争的结果则是导致日本损失惨重,特别是露梁大海战,几乎聚歼了日本的王牌精锐,之后300年日本不敢出岛一步。从国力上说,明朝在这场战争里并没有动用全力,从损失上说,这场战争也不能成为明朝之后沦亡辽东的理由。满洲的崛起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万历后期军备的废弛以及政治的腐败导致。张居正的改革成果遭到了废除甚至扭曲,直接导致了明朝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至于抗倭援朝战争,这是明朝必须要打的一场战争。也不能成为其亡国的依据。      

6, 东北三省是满清入关后带来的嫁妆?

     许多持这种说法的人显然是受到金庸小说的影响,认为清朝给中国带来了多少多少的领土,反对者自然激烈的抨击。然而从客观上说,金庸的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全面的。从判断一个国家对一个地区的主权程度而言,努尔哈赤以及建州女真从军事意义上说,都是明朝当时在辽东地区的卫所,是受到明朝中央政府节制的地区政府组织,而在俄罗斯侵略军司令哈巴罗夫斯克的回忆录中,尼布楚地区部落首领在被俄军审讯时的供词中也承认:他们当地先前接受明朝的管辖,后来接受清朝的管辖。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明朝时期对于东北三省的主权。甚至在库页岛已经出土的文物里,也发现了永乐时期明朝驻军的印信以及兵器等遗物。无论是从当代的领土观还是从古代的领土观看,明朝都毫无疑议的拥有着对于东北地区的主权。当然,明朝对于东北地区的主权问题,不能掩盖明朝在经营边疆方面的疏漏,单纯的卫所设置以及松散的管理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国家领土的威胁。而在中原地区耕地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明朝也从未进行过大规模的移民实边问题,土地兼并的日益恶化终于导致了末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而边境经营方略的松散也导致了边境部落由反叛进而成为与明朝相抗衡的国家政权,明朝恰恰是灭亡于这种双线作战外加经济破产的尴尬处境中。      

7, 台湾郑氏家族是台独分子?

     这种说法或许是为了迎合当代的政治需要,但是历史是容不得任何形而上学的。陈水扁的台湾政府与当年郑氏的台湾小朝廷有着本质的区别,根本不能混为一谈。郑成功收复台湾,是为了建立南明的抗清根据地。在给荷兰殖民者发的檄文里,他已经明确强调了中国对于台湾的主权问题。郑成功和郑经父子两代英杰,在台湾大兴教育,发展经济,开拓外贸商路,在中国大陆日益闭关锁国的情况下,台湾地区在他们的经营建设下成为了东亚贸易的黄金核心,而东南亚地区的华商利益也在他们的帮助下得到了保护。18至19世纪东南亚颇有名气的华商集团都是在这一时期起家并发展起来的。无论对于台湾经济的振兴还是对于海外华商力量的发展,郑氏集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台湾的建制始终没有出现过“台湾国”的字样,其一直是以“明台湾府”的名义,郑氏的爵位也一直承袭着“大明延平郡王”,并非是自立为王。至于著名的“仿朝鲜例”之说,其提出者并非是郑经,恰是大臣冯锡范。而从许多新发现的史料看,郑氏集团在台湾内部也一直强调此为“韬晦之策”。真正鼓动台湾自立乾坤的,是台湾内部以冯锡范为代表的势力,他们在自立乾坤不成的情况下转而出卖了台湾。最让人可气的是,如今许多的关于清朝收台的电视剧上一直强调着台湾欲勾结荷兰人独立。可是事实却是,一直在与荷兰人合作企图消灭郑氏政权的恰恰是清政府,甚至为了消灭郑氏集团,清政府还不断的对荷兰人做出了各种允诺,相反,为了保护东南亚华人的利益与安全,郑氏的舰队在防御满清的同时,也一直没有停止在海上与荷兰和葡萄牙殖民者的战斗。他们一样是祖国统一以及中华民族独立的英雄,是容不得任何污蔑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订阅订阅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2#
发表于 2007-12-15 21:35:41 | 只看该作者
一口气读完, 有些意思
3#
发表于 2007-12-21 17:09:56 | 只看该作者
好长啊,...........................
4#
发表于 2007-12-28 13:00:23 | 只看该作者
读完了!涨见识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5#
发表于 2008-1-3 13:49:53 | 只看该作者
有点意思      .
6#
发表于 2008-1-3 17:57:12 | 只看该作者
长见识了 够长的也 支持一下
7#
发表于 2008-1-10 08:28:34 | 只看该作者
支持一下,学习的一个方面……
8#
发表于 2008-1-10 13:17:56 | 只看该作者
不敢苟同,现在的专家语不惊人死不休,什么日本同胞论,岳飞分裂说。。。
9#
发表于 2008-1-11 16:29:06 | 只看该作者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6-15 17:11:19 | 只看该作者
[:3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长邮箱|小黑屋|手机版|Office中国/Access中国 ( 粤ICP备10043721号-1 )  

GMT+8, 2024-6-16 09:17 , Processed in 0.104267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