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Access中国

Office中国论坛/Access中国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1459|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大娘摔倒了(大陆、港台'美国媒体的不同态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2-23 05: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注:本文模拟大陆、香港、台湾和美国的四家报纸对同一事件进行报道,差异甚大,笑料多多,从中也能看到我国新闻现状的水平。



  大陆《xx日报》今日一大娘在街头摔倒



  本报讯:今日一大娘出门买菜时,一不留神摔倒,随后被路人扶起,后有人拨打110,110马上赶到,xx将大娘就近送到医院,忙前忙后,并且为大娘垫付了医药费。



  经医生诊治,只是掉了一颗门牙,没有生命危险。xx没有留下姓名悄悄走了。



  记者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这两个做好事不留姓名的xx,两个小伙子羞涩地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任何一个xx见到都会这样做的。



  记者在医院见到已经逐渐康复的大娘,大娘和家人激动地对记者说,真是要感谢110,感谢党和政府,感谢现在的好社会,感谢改革开放,要是在旧社会,这样摔一下,至少要摔掉三个门牙。病房里的老人纷纷感慨,真是遇到好社会了,要是换旧社会,别说三个门牙,恐怕连一个也剩不下了。



  香港《明报》今晨一老妪摔掉门牙



  今晨一老妪出行时,因路面不平扑倒,摔掉门牙。路人将其扶起,对老妪的不幸表示同情。并纷纷指责港府近年来整治道路不力,在税收上的使用上和公共设施的改善上工作不力,导致市民摔倒事件发生。据记者了解,数月来,此处已有多名市民摔到,严重的需要医院到医治。



  对市民摔倒事件的发生,各界对此反映不一。虽然港府发言人和特首已向摔倒市民致谦,并由公共事业局立即开始公共设施改善的工作,但各界仍有微词。自今年年初以来,港府不仅在公共设施的投资上出现很多贻误,而且在教育以及公共卫生事业上,都显得不够主动和积极,引起市民不满。虽然在港府的努力下,经济有了复苏迹象,但由于去年港内发生的巨贾被绑架事件上,港府及警方的行动不力,使得在市民中的形象大打折扣,令市民缺乏安全感。



  台湾《xx早报》老妪摔脱大牙党棍再起争端



  今晨一陈姓老妪,出行不慎摔倒,送医院诊治时,发现门牙已不见,恐遗落在现场,针对近期多数老年人在同一处摔倒而致伤,公用局官员虽然已做出解释,但今日的摔伤事件又增加了市民的愤怒,纷纷指责公用局光吃饭不干事,挥霍纳税人的钱财,有挪用修缮资金的嫌疑。



  市民要求公用局负责道路维修的官员引咎辞职,立即公开道路修缮资金的去向,并且迁怒于亲民党,指责亲民党纵容党徒不务正业,致使民众受到伤害,出行缺乏安全感。而亲民党发言提示市民不要轻信谣言,认为是国民党的栽赃陷害,小题大做。



  而国民党代主席在午间的记者招待会上却公开指责亲民党不仅工作不力,更是对民众严重缺乏同情心,并且公开说:“试试摔脱你老母的大牙,看你心疼不心疼。”矛头直指亲民党主席。



  亲民党晚间立刻也召开接着招待会,向记者详细解释了老妪摔倒事件是件普通的出行伤害事件,认为,国民党不负责任的指责完全是丧失理智的行为,并再次提出去年国民党与台岛黑社会以及民进党政治黑金事件有染的嫌疑。



  民进党当晚也发表言论,强烈指责国民党和亲民党大放厥词,发言人情绪激动,使用了“满嘴喷粪”这样的字眼。



  台岛廉政公署明日将开始着手调查公用局的道路修缮资金的使用问题。并令公用局负责道路修缮的官员停职,接受调查,不久将给公众一个满意答复。



  





美国《纽约时报》六十老妪状告白宫



  



  六十岁的珍尼女士,在华盛顿的街道上摔倒,门牙当场摔掉。经医生诊治,绝无修复可能,一怒之下,珍尼在征求律师的意见后,准备状告美国政府保护公民不力。



  要求美国政府对她摔掉的门牙予以1。3亿美金的赔偿。



  联邦法院已于昨天收到诉状,根据经验,这场官司至少需要耗费五到十五年的时间。但珍尼女士表示非常有信心,并且委托加州大学物理学研究专家,仔细研究了门牙从撞击地面到从牙床脱落的全过程,得出结论,摔倒并撞掉门牙肯定和路面的不平有着必然的联系,而路面的建设和修理完全由美国政府负责。而美国的司法专家对珍尼在这场官司中的前景表示担忧,认为,导致珍尼摔倒并掉牙的原因有很多,而不光是路面的原因,并且拿出很多数据,证明一个60岁的女人摔倒在大街上的概率非常之多,美国有记载的每年摔倒并且导致门牙脱落的60岁的妇女共有一万三千四百四十一人,其中因为晕眩导致摔倒的占30.34,受外力撞击而导致摔倒的占43。33,其它等各种原因占20.63,完全能够证明是由路面不平导致摔倒并致门牙脱落的只有5.6。这一数据显然对珍尼女士不利。



  但珍尼获得了美国女权主义者的支持,全美牙医协会也表示对珍妮的支持和同情,美国的妇女组织表态,通过珍尼的事件,可以达到促进美国政府更加关心美国人民的,而且,支持珍尼向美国政府索取巨额赔偿,该妇女组织发言人在演讲中声称,牙的作用不光是用来吃饭和美观的,它对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无法想象珍尼戴着假牙的生活的境遇,该发言人还指出,如果莱温斯基小姐象珍尼女士一样少一颗门牙,或者戴着假牙,克林顿总统还会对她有兴趣吗,她还做的了白宫的实习生吗?



  全美劳动和就业者协会也对珍妮事件发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订阅订阅
2#
发表于 2005-2-23 17:20:00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值得顶一下。
3#
发表于 2005-2-24 18:40:00 | 只看该作者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4#
发表于 2005-3-8 03:15:00 | 只看该作者
是那么回事,值得顶!
5#
 楼主| 发表于 2005-6-23 04:26:00 | 只看该作者
看看我们的记者如何写一条死了30人的新闻!

  

“昨天中午12时,潮南区华南宾馆发生特大火灾,至当天晚上12时,死亡人数已达30人,受伤人员15人(其中重伤4人)。伤员已被及时送往汕头市中心医院治疗。事故发生后,汕头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立即赶赴现场,指导抢救工作。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委托,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立即中断在云南的考察学习活动,连夜辗转从云南赶来汕头,当晚11时30分到达汕头后急赶医院看望伤员,实地察看火灾现场,并听取汕头市汇报火灾有关情况。图为黄华华、游宁丰等省领导在汕头市长黄志光的陪同下到市中心医院看望受伤人员。       汕头日报记者 柯晓 李俊伟 摄”







看看我们的记者怎么写新闻的,死了30人的一个新闻,用于报道事件本身的不到50个字,比死伤的人多不了多少.其余超过2/3的篇幅就在拍领导的马屁,这样的记者你指望他能写出什么东西来!!!
6#
 楼主| 发表于 2005-6-23 06:16:0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评论当今中国的媒体恶象!

且看中国媒体没心没肺的"新闻语言"



转自文化先锋网 发布日期: 2005-6-10 12:19:29  对弱者的冷漠和对苦难的调侃事例一:2004年9月4日,中央电视台4套《今日关注》栏目,在对俄罗斯别斯兰人质危机事件的报道中,滚动播出有奖竞猜人质死亡人数。有奖问答:俄罗斯人质危机目前共造成多少人死亡?下列哪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A、402人B、338人C、322人D、302人。 事例二:2004年6月,阿富汗发生中国工人遇袭事件,11人遇难,4人受伤,上海东方电视台在节目播出中打出滚动字幕--发送短信到***选择中国工人遇害的袭击者:A,基地组织;B,东突分子;C,当地势力。猜中者有机会获得美国某电视公司的电视卡,每周两位幸运者! 评论:我们要求媒体有人文关怀,但这对于某些媒体从业者来说,要求是太高了,他们现在的问题,是要有一点人性,补一点起码的人道主义,不要再拿当事者的苦难来当笑料。事例三:吉林某报,报道一跳楼自杀者,标题为《昨晚上演高空飞人》。   评论:在这里,你几乎看不到媒体对遇险者命运的关注,这件事情之所以会得到报道,只是因为它有几分稀奇,而不是因为它事关一个人的生与死。事例四:吉林某大报刊登图片报导,针对长春街头的流浪汉,用了这样的标题--《睡在街上羞不羞?》。 评论:如果有席梦丝,谁会到街上睡?对弱势者,我们见到的不是帮助、安慰,而是斥责与鄙夷。事例五:江苏某行人被农用车撞倒,又被该车从头部轧过,当场惨死于血泊中,9月6日,该省一媒体赫然出现《骑车人"中头彩"惨死》的标题。同是这家媒体,不久前在报道另一起相似车祸时,用的标题更绝:"公交车轮从头越"。 评论:作为一个常人,这样的悲惨场面谁也不愿意看到。而该报却颇费心思,分别采用了双关("中头彩")和套用诗句("从头越")的文学化表现手法,以期为标题增添一些娱乐元素。我在想:如果该文作者不幸被恐怖分子割头,次日该报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新闻标题--《从无冕之王,到无头苍蝇》? 事例六:北京某电视台,在评价乱停放人力车,说车夫"像一群苍蝇,影响着市容"。 评论:请低下你高贵的头,看看那些为了生存苦苦挣扎的底层。 事例七:成都某报在同天的要闻版和成都版分别刊登了两篇新闻《哦嗬 第9根断指忘在自贡了》和《10米高空脚打滑 哦呵》。前篇报道了一位青年的手指被机器切掉了9根,然后送往医院进行续接手术,在手术的时候才发现还有一根忘在自贡了;后篇报道一位民工因为一时不慎而失足殒命。评论:一连呼叫的两个"哦嗬",记者露出的低俗笑容让读者的心都凉透了。对于一个生命,我们就仅仅用"哦呵"来表示对他的"哀悼"?事例八:石家庄市发现一个青年溺水身亡,报纸以《谁家的小伙溺毙民心河》报道,配发大幅尸体照片。 评论:苦难不仅没有成为同情的对象,而且成了观赏性内容。 事例九:广州夏天太热,三十余人因酷暑死亡,报道标题广州"酷"毙三十余人。 评论:说一个人"酷毙了""帅呆了",带有调侃的意味。把约定俗成的"酷毙"这个专有名词用于"热死人",让人感到记者的"看客"心态,缺乏必要的同情心。 事例十: 湖南新闻频道日前播出一个长沙当地某品牌啤酒的广告:屈原念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要"投江",他身后一位打扮洒脱的现代年轻人奉劝道:"人都死了,你还能求索啥?"结果屈原笑逐颜开,与年轻人席地而坐,开怀畅饮该品牌啤酒。 评论:这样的戏说创意,似乎颇有几分时尚文化中流行的"无厘头"式的解构之风。但是屈原这个名字,则代表着千百年来人所共尊的一种高贵情感和品格,公众决不会容忍其遭到颠覆和嘲讽。 事例十一:上海《东视广角》节目,报道一个打工妹在超市偷了一瓶69块钱的美白霜,后来被保安拿着录像带在收银台抓了个典型,带到问讯室,打工妹很不合作有点装聋作哑。后来保安们就决定把小姑娘送到派出所,然后在路上打工妹趁保安不备跳进了苏州河,3天后打工妹的尸体被从黄浦江里捞了出来。该节目在陈述完之后,主持人的评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打工妹缘何要为了69元钱而葬送了她23岁的生命?" 评论:有这种白痴的评语吗?23岁的女孩子在保安眼皮底下跳河,为什么当时保安没有救?为什么周围的目击者没有人拨110?为什么等3天后尸体找到了才会知道前因后果?为什么这样一个生命给出的评价就是这种69元的反思? 事例十二:某名胜发生车祸,一轿车坠落悬崖,所幸有大树卡住,未入百丈深渊,我们的某电台主持人是如何解说这条新闻的呢---主持人A:"游人都在尖叫:'看啦,在拍电影啦!'好刺激呀!"主持人B:"像在拍《生死时速》的续集!"主持人A:"司机从车中爬出来,满脸鲜血,问道'我还活着吗'?"两主持人大笑…… 评论:他们还有一点人性吗? 事例十三:某市报头版登载的一条题为《农民致富跳龙门 高升成了城里人》的消息,农民办了城镇户口成为城里人就是"
7#
发表于 2005-6-23 18:30:00 | 只看该作者
习已为常,无语ing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
发表于 2005-6-24 18:25:00 | 只看该作者
国家的进步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和努力,顶!
9#
发表于 2005-6-28 03:36:00 | 只看该作者
国情如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长邮箱|小黑屋|手机版|Office中国/Access中国 ( 粤ICP备10043721号-1 )  

GMT+8, 2024-6-4 09:32 , Processed in 0.249623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